要闻频道: 行情 / 知识 / 新股 / 要闻 / 基金 /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下称《纲要》),《纲要》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其中第(十五)条内容提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

按照这条要求,未来很多超大城市,特大城市都有可能面临很多严格的限制,包括人口流入、产业布局各种限制等等。

可以预见未来很多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口增长会越来越慢,一线城市的落户难度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这个动向信号的重要性,其实是被严重低估的,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大城市瘦身减肥”的提法背后,很有可能藏着中国未来不同城市和地区经济持续和后续发展的指南针。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这个最新国家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动向,解读国家接下来对中国城市的布局规划思路,研判影响,分析利好。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1、为什么超大特大城市,不允许再继续扩张了?

先来看看这一次国家高级别文件里面的“特大超大城市”,该如何定义:

这一轮政策调整,针对都是“超大特大城市。

根据城区人口的不同,我国将城市分为超大、特大、I型大城市、II型大城市、中小城市等层级。

根据最新七普统计资料,包含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及县级市在内,我国共有106个大城市,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I型大城市、71个II型大城市。

 

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共有21个,主要由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构成。

7个超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

14个特大城市: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超大特大城市,为何在这个时间点,不能再随意扩张了?

疫情因素,可能是将中国已经日益明显的“大城市病”问题,给推到台面之上最重要的原因。

大城市病,指的是在大城市里出现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物价过高等“症状”。

这个症状,实际上在没有疫情的时间里面,还能用经济增量和繁荣表象得以掩盖,但是2020年以来,三年持续的疫情反复,让这些问题得到了放大:

无论是2020年初的武汉,还是2022年初的上海,抑或2022年底的广州,千万级超大特大城市的疫情影响,都会因过度庞大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而被放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更关键的是,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层出不穷,对超大特大城市的治理带来全新挑战。

虽说2022年12月份以来,中国的新冠疫情正在进入“最后一程”,但超大特大城市暴露出的问题,同样需要正视。

当然,根据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是全世界共同现象。

所以,未来超大特大城市还会在无形之中继续走着扩张之路,但扩张的方式和路径,将与过去完全不同。

显然,那种动辄依靠吞并周边地区做成“巨无霸”的路子,走不通了。

曾经,随着“城市抱团”竞争成为主流,大都市圈扩张成为超大特大城市不约而同的选择。

过去这10年来,全国消失了140多个县,而增加了120多个市辖区、10多个县级市。

顶层文件提出“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或许意味着,前些年盛行一时的城市合并、撤县设区、大都市圈扩张等模式,或将迎来终结之时。

 

2、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有哪些意义和目的?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不谈虚的,国家明文要求超大特大城市进行瘦身健体,绝对不会是纸上谈兵。

国家意志和顶层设计,开不得玩笑。

前不久发布的十四五城镇化方案,对“瘦身”和“健体”做了明确表述:

瘦身:超大特大城市要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

 

健体: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高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

可见,超大城市并非不允许扩张,而是一改过去来者不拒的扩张姿势。

追求质量,讲究发展,优化配置,是未来的方向。

具体到现实,将如何表现?

一种观点认为,要想瘦身超大特大城市,除非让大学、中科院,航空航天,及部分职能部门离开。

但目前,这些资源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和少数二线城市,而且眼见着会保持集聚趋势——行业越尖端,更不会随意分散力量,只能保持聚集维持规模。

存优去劣,绩效说话,有些落后的,产能和产值和大城市城市价值不匹配的,才是疏解的对象,这个账其实很好算,地方政府也是地方经济的统筹管理核心,亏本的生意,薄己厚彼,损己利人,不符合经济学规律和第一性原理。

在这个疏解的过程中,如果有二线/省会想从中分一杯羹,大约也得天时地利人和齐全才能成,最重要的,是营商环境的刮骨割肉一般的升级和调整。

至于三四线城市,基本上来说没什么机会,不具备支撑条件。

一个很重要的底层逻辑就在于:各类产业往超大城市聚集是必然的,东京、伦敦、巴黎等超大城市的GDP占本国GDP的比例,比北上广深高得多,这并不是给资源就能强行逆经济规律而行的……

城市瘦身说白了就是控制人口,控制人口流入会推高大城市运营成本,没有廉价劳动力输入,制造型企业就会迁出,留下来的都是三产,或附加值高的行业,对于大城市本身就是好事,对二三线城市也是好事。

所以,让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实际上就是从原来简单粗暴的兼收并蓄,来者不拒,赢家通吃的模式,转向“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理性科学发展模式。

但是,优势集中,产业上下游聚集,头部通吃的效应和规律,实际上并不会因为瘦身健体的要求,而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和扭转。

纾解低端产业,全面拥抱高新产业,可谓大势所趋。不仅仅是优化大城市的资源配置,也是国家未来全面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现实需求。
 

 3、趋势研判:这个瘦身健体,将给中国城市格局带来哪些可能的影响?

《纲要》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这是否意味着中小城市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只能说特定的部分中小城市有机会,而绝大多数,且基数庞大的中小城市,实际上很难从这个动向里面,讨到什么好处。

大都市圈周边的城市是有很大机遇的。例如,整个长三角区域都很发达,这些城市群是有很大发展潜力与机遇的。同样的还有珠三角两大核心引擎深圳和广州周边的很多中小城市,也是一个意思。

但并不能不加条件地说当前广大内陆地区的中小城市都像东部沿海大城市群、都市圈一样面临很大发展机遇。

中国的中小城市,县级城市的经济,不是没有深藏不露,不是没有经济强悍,发展强劲的代表,但是这些代表城市,没有一个是指望大城市产业转移,合并兼并来实现的。

打铁永远都是看重自身硬不硬,而不是指望外力和天上掉馅饼。

运气好,自己不努力,没有经济发展的思路和能力,也不能改变穷困潦倒的悲苦命运。

北京周边的燕郊,北三县,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比如深圳旁边的东莞,广州旁边的佛山,上海旁边的昆山……实际上严格意义上来说,就算没有这些强邻居的存在,自身的发展,也是可圈可点的。

国家的意思当然希望经济摊大饼,均衡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强县经济成为未来的潮流方向。

但是,不是每一个县城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而且,县城一级的城市,营商环境的治理难度,产业经济的成本管理,错综复杂的地域人际关系……哪一个是能轻易搬动的利益大石头?

对于偏远地区,或者本身缺乏产业支撑的中小县城,无论是产业吸引力还是公共服务,都存在明显短板,这些县域如何强身健体值得关注。

对于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的规划动向来看,对于利好城市,也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彩头,而对于绝大多数城市而言,不要指望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岁月静好,经济上行的好环境里面,都招不来的金主,难道指望国家行政规划之下,就会主动心甘情愿的就来了?

 
写在最后:
几点独家的观点和思考分享

 

随着国家对于大城市病的重视和整改的态度愈发明显,可以理性预见,过去这几年盛传的各种城市扩容传言,比如深圳合并莞惠、武汉合并鄂州、西安合并咸阳、汕揭潮合并、宁波舟山合并等……或将进入无限期搁置阶段。

更大的可能,那就是永远停留在想象和传言的阶段,再难进寸步。

有些造概念的房价泡沫,要破灭,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在这我们不得不提一下这些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房价。

过去十几年,我国很多城市房价都出现了快速上涨,尤其是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房价上涨更快,因为这些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很大,每年都有大量的净增人口,而且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流入这些城市,结果带动了这些城市刚需人群的增长,这也是这些城市房价能够长期增长的底气。

但是对于这些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来说,人口流入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劳动力,提供人才资源,但是房价的上涨也带来了很多弊端。

一方面是高房价会把一些人才阻挡在外;尤其是对于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面对各地高昂的房价,他们有可能害怕房价压力不愿意到这些城市去发展,如此一来各大城市在人才竞争方面就不再有优势了。

另一方面,对于这些房价比较高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来说,很多居民的收入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用来支付跟房价有关的支出,要么就用来支付首付,要么就用来偿还首付的债务,要么就用来偿还月供,所以很多居民真正能够用于消费的资金并不是很多。

也正因为被房价所困,所以导致很多地方消费能力并不是很高,而且过去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总体是呈下降趋势的,这跟各地房价持续上涨刚好形成了一个反比,这说明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是很明显的。

所以真正想要刺激内需,促进消费增长,就必须严格控制房价的上涨,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口净流入,从而让房价处于一个缓慢增长甚至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

当房价增速比较慢或者比较平稳,这对于释放消费潜力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当大家的收入增速超过房价增速的时候,居民就有更多的钱用于房价之外的开支,这对于促进消费,促进内需,形成一个长期的良性循环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除了限制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之外,国家在这个纲要当中也同时提到,要遏制各地方不合理的购房需求;同时要构建更加多元化的住房结构。

一方面是要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另一方面要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渐推出,我相信未来各大城市的房价会得到有效的控制,房价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快速发展。

总结一句话,那就是未来房价要给消费让路。

这或许,才是对大城市发展,提出瘦身健体要求的真正目的之一。

大国做事,哪有可能会肤浅直白,简单粗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立意长远,目标多元,才是关键。

 

结论还是那句话,大城市永远都是大城市,而很多中小城市,也该到了梦醒面对现实的时候了。

 

以上,就是对国家最新顶级文件所提出的特大超大城市瘦身健体规划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深入分析和研究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分享。

相关阅读
  • 派能科技拟3000万元投资钠离子电池企业众钠能源

    派能科技拟3000万元投资钠离子电池企业众钠能源

    派能科技拟3000万元投资钠离子电池企业众钠能源。6月9日晚,派能科技发布公告表示,拟与公司关联方佛山司南新禹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司南新禹”)及其他投资人向江苏众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3-06-10 10:25:33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 新兴装备: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79%的股份

    新兴装备: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79%的股份

    新兴装备: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79%的股份。6月10日,新兴装备(002933)发布股份减持公告,股东张建迪,张进,郎安中拟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209.87万股,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79%。以...

    2023-06-10 08:25:28
  • 国海证券投教基地在证监会2022-2023年度投教基地考核中获评“优秀”

    国海证券投教基地在证监会2022-2023年度投教基地考核中获评“优秀”

    国海证券投教基地在证监会2022-2023年度投教基地考核中获评“优秀”。近日,证监会公布了《2022—2023年度全国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考核结果》。国海证券(000750)投资者教育基地作为第四...

    2023-06-10 10:25:20 全景网
  • 年报“难产”退市危机悬顶 交大昂立收上交所监管工作函

    年报“难产”退市危机悬顶 交大昂立收上交所监管工作函

    年报“难产”退市危机悬顶 交大昂立收上交所监管工作函。年报尚未披露、退市危机悬顶的交大昂立(600530),6月10日披露收到上交所下发的《监管工作函》,敦促上市公司召开年度股东大会,确定年审机构以及...

    2023-06-10 10:25:24 证券时报网
  • 匠心家居:智能家居龙头将迎来业绩释放

    匠心家居:智能家居龙头将迎来业绩释放

    匠心家居:智能家居龙头将迎来业绩释放。匠心家居(301061)是全球智能家具领域重要ODM供应商,专注于智能电动沙发/智能电动床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备从配件到成品的垂直一体化产品研发体系。公司深耕国...

    2023-06-10 08:25:26 大众证券报

本文国家重磅文件明确: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该如何解读认知?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