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频道: P2P / 其他 /


也就这一两年,全国各地,不断出现专业催收公司被查的事情,不少还是那种从上到下被一锅端的查封方式。
催收行业的发展,与信用卡行业的发展是相伴相随的;待到互联网贷款兴起,催收行业也进入了一个野蛮发展的时期。
随着互联网贷款业务在不断趋紧的监管政策下进入存量市场时代,政府也开始下大力气整顿催收行业。
整顿催收行业的切入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暴力催收
以前小贷行业就有一种黑社会性质的暴力催收,催收人员24小时跟踪借款人,不动口不动手,就是让借款人“出门有保镖、回家有门神”,直接让借款人社死。
信用卡和互联网贷款的坏账金额小,支撑不了上述那种暴力催收,通常就是语言暴力,辱骂和恐吓、威胁为主。这种软暴力,一样会使借款人心理难以承受,最后不得不千方百计地找钱来还上。
这一点,在银行干过的人很难体会。在银行干电催(电话催收)的,常常是被借款人辱骂;要是受不住回骂一句,被录音再投诉,工作铁定就没了。显然,这个反差非常大,原因后面再讲。
二是违法交易个人信息
一些借款人,把手机卡一扔,换个城市再办个手机号,以为就可以归零,从头再来。但对于大银行的借款人来说,可能不好使。因为规模大点儿的银行,往往都和电信运营商签了失联修复的合同,借款人换个手机号,一样能被找到。
但一些非银机构,以及催收机构就没有这样的便利了。
特别的,当催收机构不满足于只找到借款人,还想把借款人的亲属同事好友的联系方式“一网打尽”的时候,就只能通过非法的手段来获得这些信息了。
从这个角度讲,违法获得个人信息的目的,也是一种间接的暴力催收。
从这两年来看,因为直接暴力催收被查的催收机构少了,但因为违法交易个人信息被查的催收机构越来越多了。
有种声音就认为,这样打击催收机构,过于严苛,也有失公允。因为很多借款人就是老赖,或者想当老赖。现在政府把催收机构的手脚都捆得死死了,对放款的机构和从事催收行业的人员都不利,最后只是便宜了老赖。
但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最核心的原因,是金融机构把贷款给了不合适的客户。或者说,违法催收的根源,在于金融机构放贷给了那些需要违法催收才能有效收回贷款的次级客户。
两种声音,看似背道而驰,但指向是同一个事实:
银行选择了次级客群,又不想承担高额损失,那就没法在合法合规的催收措施下完成任务
 
但是,金融机构的创利问题,不是政府的问题;违法催收行为,却给政府、给社会带来了问题。
而且,一般人当老赖,代价几乎是不可承受的。因此银行传统上认为,还款能力决定还款意愿,大部分成为老赖的借款人,往往是还款能力出现问题,最后还款意愿崩塌。
但在信用卡市场下沉,以及网款产品出现后,还出现了两类老赖:一类是那些当老赖而不觉得自己受到了社会诚信体系约束的人。对这类人来说,凭本事贷的款,为什么要还。另一类就是那些被消费主义坑害误入歧途的年轻人,没有钱还想花钱,对贷款利率不敏感,又没有资产负债现金流等概念,最后掉入了债务陷阱。
 
显然,对第一类老赖,暴力催收也是无效的。像唐山烧烤店打人凶徒中的陈继志,借了20万一毛钱也不还,但对他暴力催收根本就没用。他自己就是黑社会,论威胁恐吓辱骂,他更在行。
暴力催收有效果的,恰恰是后一类借款人,就是那些掉入债务陷阱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虽然有躺平的想法,但没到摆烂的地步,又不了解金融法律知识,被暴力催收后,往往被吓个半死,心理脆弱的或偏激的就容易出问题。
因此,违法催收机构被打击,不值得同情。催收机构不是没有未来,但在违规违法边缘疯狂试探的,就很可能没有未来。为此,在催收机构工作的普通人,需要擦亮双眼。
那合法合规催收效果一般,金融机构怎么办?
个人的观点:
客群下沉,永远只应该是手段;通过客群下沉来积累、沉淀潜在的增量优质客户,以此错开对存量优质客户的激烈抢夺,才是客群下沉的战略目标。
相关阅读

本文天下无催?为什么要严打催收机构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