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频道: P2P / 其他 /
  •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在电动汽车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

    2021-02-24 12:30:05 收藏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仍处于内燃时代和全电动汽车的新兴时代之间。

但即使电动汽车在市场上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跨越过去和未来的混合动力车仍在生产和销售中。

当绿色运动首次席卷全球汽车业时,以汽油和电力为动力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是新技术的先锋。

但问题依然存在:混合动力车最终能否在零排放环境中生存?在绿色汽车革命中,政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对低排放或无排放汽车的支持旨在减少污染,减少对外国进口石油的依赖,并使中国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世界领导者和出口国。

中国无疑是这一领域的引领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hina Association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的数据显示,上月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创下17.9万辆的纪录,较上年同期飙升近300%。这是连续第七个月的增长。

电动汽车占了其中的大部分,当月销量为15.1万辆。

该协会确实注意到,1月份的大幅增长反映了COVID-19对上年同期销量的影响。

去年所有新能源汽车的总销量为140万辆。其中电动汽车占82%,比上年同期增长11.6%。混合动力插电式汽车的销售总额为25.1万辆,增长8.4%,占市场的18%。只有1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售出。

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依靠燃料电池驱动电动机的汽车。它们通常使用空气中的氧气和压缩氢。大多数被归为零排放。

到2025年,中国绿色汽车的销量预计将从2020年的5%上升到新车总销量的20%。

一年前,为了促进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中国将汽油电动汽车重新归类为“低油耗乘用车”;这意味着,制造商获得的“负面影响”将远远少于纯汽油汽车制造商。

中国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制造新能源汽车,以抵消其在生产内燃机汽车时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所有消除汽车污染的解决方案中,全电动汽车处于中国汽车发展战略的前沿。大众(Volkswagen)和宝马(BMW)等跨国汽车制造商以及特斯拉(Tesla)和尼奥(NIO)等初创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动汽车车型,以赢得消费者的芳心和钱包。

和在电动汽车销售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上海,提供了吸引特斯拉在美国以外的城市建立第一家主要工厂的激励措施。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主一直是一个相当小的消费者群体,但他们仍然坚持在市场上。对一些人来说,如果充电站不方便使用或长途城际旅行,这些车辆在提供安全网的同时,也体现了绿色意识。

31岁的李林(音译)在上海从事时尚博客工作,他拥有一辆丰田7座、2.5升发动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配有一台电动机。它省油,每百公里7升。

她说,她选择这辆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类车附带的免费绿色汽车牌照,避免了为汽油动力车上牌的成本和麻烦。

她现在建议她的朋友提前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政策转变将从2023年1月开始,将混合动力车排除在绿色牌照之外。

独立市场分析师张晓峰表示,新政策将提高中国电动汽车的销量,并指出中国;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上汽集团(SAIC Motor)和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Tesla)正忙于推出电动汽车。

不过,他补充说,这项政策并不意味着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终结。

事实上,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正式声明过支持哪一类新能源汽车。它甚至还致力于提高传统汽油动力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中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的竞争不如电动汽车激烈,尽管有许多制造商,包括比亚迪、上汽和力拓。此外,混合动力汽车制造商也在不断推出新车型。

总部位于深圳的电动汽车初创企业比亚迪发布了三款搭载其混合动力技术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将于今年3月正式推出。一种是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DM-i,预计它能将百公里油耗降低到3.8升。

中国汽车制造商长城汽车(Great Wall)将推出全新的摩卡运动型多功能车。Mocha是Wey品牌的首款车型,其特点是将于今年正式推出的48伏轻度混合动力系统。

”汽车公司正在开发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并对这一领域的未来潜力进行了展望。&汽车制造商选择采用多路径发展战略,这对他们有很大好处。比亚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12年6月,中国国务院公布了发展国内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划。它设定了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达到50万辆的年度目标。

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缓慢,理由是充电站太少,充电间隔的行驶里程有限。

为了推动这一战略,一年后中央政府出台了一项计划,对购买全电动乘用车进行补贴。包括上海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出台了自己的激励措施,尽管有些城市已经缩减了规模。

政府还承诺增加充电站的建设。

相关阅读

本文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在电动汽车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