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频道: 行情 / 知识 / 新股 / 要闻 / 基金 /

  记者朱萍北京报道

  “新能源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将顺应新能源行业的飞速发展,目标成为专业的动力电池回收综合利用服务商及‘光储充检放’一体化服务商,推动全球弱电网地区电气化进程。”5月24日,长久物流(603569)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闫超在其2022年度业绩说明会暨2023年度战略发布会上介绍称,未来将聚焦整车业务、国际业务、新能源业务三驾马车,新能源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公司目标成为专业的动力电池回收综合利用服务商及“光储充检放”一体化服务商。

  资料显示,长久物流是国内首家上市的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自1992年启程于长春,至今已深耕汽车行业三十余年,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客户覆盖了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主机厂,处于国内第三方汽车物流行业领先地位。同时,长久物流国际业务于2014年开始布局,受益于中国汽车出海的浪潮及国际物流运输需求的持续旺盛,其国际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

  实际上,汽车复苏提振国内运输需求,出口高增促进国际运输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4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2.7%,预计汽车销量将稳步增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指出,汽车市场在消费复苏和降价潮的支撑下复苏态势可期,有望带动国内整车运输需求增加。同时,我国汽车出口量增速反弹,2023年4月同比增长1.7倍。

  从长久物流财务数据看,其国际业务板块也增长迅速,国际业务毛利率(考虑补贴)从2021年的6.49%增长至16.30%。闫超介绍称,目前长久物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深入的业务布局,除已有多年成熟运营经验的中欧班列外,国际滚装航线也已覆盖欧洲、美洲、南非、东南亚及远东地区,出口国家从2021年6月的80个国家和地区增长至2022年6月的140个国家和地区,后续也将继续在国际海运、国际铁路运输等方面的深度布局,并且在国际运力、国际物流解决方案、跨境资源方面持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长久物流也将新能源作为其第二增长曲线。长久物流独立董事迟玉荣表示,未来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长将继续拉动动力电池需求量,新能源动力电池退役规模呈不断增长之势,电池回收产业空间大。

  据了解,长久物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着力开拓,已经初具规模。长久物流新能源事业部成立于2022年,并于当年完成了业务团队与研发团队的搭建,开启了初步的业务探索,已经承接动力电池及相关化学品的运输工作,具备天然的动力电池回收渠道。

  据了解,目前,退役动力电池转化场景涉及新车、二手车、零配件、汽车维修美容等交易环节。闫超指出,随着未来C端消费者持有的退役电池数量占比将逐渐升高,与消费者连接最紧密的汽车销售终端,将成为回收的重要渠道。长久物流控股股东长久集团拥有丰富的4S店资源,也将成为长久物流重要的退役动力电池来源。

  截至目前,长久物流的产品主要有面向弱电网地区的梯次储能产品、面向欧洲二线国家的户用储能产品以及今年新增拓展的工商业储能产品。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测算,2030年全球户储市场规模达到6800亿元;主要市场在欧美日澳等地,尤其是非洲等弱电网地区对户储的需求增长迅速。工商业储能主要满足工商业场景的储能需求,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到5500亿元,并进入存量替换阶段。

  近期,长久物流也频繁对外进行相关投资。如5月19日,长久物流发布两个新能源投资相关公告:拟投资5亿元,在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建设“新能源基地”项目;对外拟以1.26亿元的价格,通过股权转让及增资取得广东迪度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迪度新能源”)的51.00%股权。

  闫超介绍称,对于在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投资项目,计划分三期进行投资该基地,产能也将根据目标产品进行规划;迪度新能源则是第三批被工信部列入《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录的企业。迪度新能源在梯次利用及电力储能领域拥有深厚的资源、技术、渠道优势,已在海外尤其是弱电网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销售渠道。



 

长久物流股票行情:

(诊股日期:2023-05-25)


● 短期趋势:短期的强势行情可能结束,投资者及时短线卖出、离场观望为宜。

● 中期趋势:上涨趋势有所减缓,可适量高抛低吸。

● 长期趋势:已有14家主力机构披露2022-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4.39亿股,占流通A股78.33%

综合诊断:长久物流近期的平均成本为9.87元。多头行情中,上涨趋势有所减缓,可适量做高抛低吸。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
相关阅读

本文瞄准电池回收和储能市场 长久物流开辟新能源业务第二增长曲线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