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2
要闻频道: 行情 / 知识 / 新股 / 要闻 / 基金 /

  今日,可转债市场再度上演狂热行情,正元转债单日大涨176%,刷新了本轮转债上涨新纪录。

  “熔断”这个曾让A股投资者望而生畏的高频热词,正在被可转债市场“玩”出新的高度。仅在深交所上市的转债品种今日就熔断了20次,并且有多只品种出现连续熔断。

  市场的疯狂不仅在于此,可转债成交金额史无前例地站上了千亿元大关,接近当日沪市成交量的一半。

  正元转债晋级新“妖王”

  可转债市场本轮暴涨行情,由蓝盾转债于10月19日拉开帷幕。不过,谁曾想到,其三日暴涨150%仅仅是本轮行情的“暖场”。

  目前最吸引眼球的个券当属今日暴涨的正元转债。该个券的发行公司正元智慧(300645)以一卡通为基础,积极拓展智慧校园、智慧园区与行业智能化建设及运维服务,为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提供智慧化整体解决方案。半年报显示,公司业绩并不出色。

  今日早盘的连续熔断,让正元转债从一众沉寂个券中脱颖而出,跻身新“妖王”。

  开盘后不久,正元转债便触及熔断:

  几乎是在复牌后不久,便又触及二次熔断:

  此后,正元转债一发不可收拾,轻松大涨70%。

  受此带动,可转债批量触发熔断。智能、飞鹿、雷迪、万顺、美联、银河、九洲、哈尔、三超、联创、岱勒、凯龙、蓝盾转债等纷纷触及熔断。午后,多只品种更是集中冲击熔断。截至尾盘时,正元转债单日大涨176.41%,最终收报353.805元。银河转债紧随其后,一度大涨80%,最终涨幅收敛至73%。

  随着多个品种的集体暴涨,可转债市场成交额也创出历史新高——1171亿元。该数据远超3月份“妖券”集体暴涨行情。可转债今日的单日成交额已经相当于沪市成交量的一半。

  传统“妖券”沉沦 新资金更加犀利

  所谓的传统“妖券”,是指价格、换手率和转股溢价率超高的转债个券,也是今年3月市场出现的新“物种”。以横河和蓝盾转债为代表。这类“妖券”往往基本面一般,但游资热衷于炒作。

  但今日启动前,正元转债溢价率仅为4.64%,价格为128元,丝毫看不出传统“妖券”迹象。

  从今日涨幅榜看,更多是一些流通盘较小的品种,但其规模往往大于传统“妖券”的1亿元。

  从市场表现看,这些品种爆发力更强。而传统“妖券”则呈现出走弱和分化格局。

  深市转债明显更受欢迎

  从本周熔断数据看,深市转债明显占据主流。

  “从此轮炒作可以看出,传统‘妖券’的交棒实际上是熔断效应的扩散。”一位转债私募人士表示,很明显传统“妖券”的炒作已不可持续,同时低价位的创业板等转债更有性价比。此前,创业板单日涨跌幅放宽至上下20%,已经引发了转债市场大震动,随着波动率加大,给予创业板转债更高估值正在成为不少资金的共识。

  “而如果正股涨幅扩大到20%,无涨跌幅限制的转债至少不应该低于这个幅度吧。与此同时,深市转债触及熔断后,停牌30分钟,此后可以继续进行交易,流畅度更佳。”该私募人士表示。

  数据显示,今日涨幅排名前15位的个券均系深市中小盘转债品种。

  缘何再度暴涨?

  “这更多是‘抄作业’。3月和8月可转债市场也有类似炒作。如今A股拉升主线并不明显,短期呈现疲弱之势,因此游资如今再度选择炒作可转债。”一位可转债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

  也有机构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中闪崩和“杀猪盘”频出,参与A股风险明显较高,有炒作传统的转债市场自然成为不二选择。

  “目前资金只有两个方向,要么买入补涨低估的银行板块,要么选择进入转债市场,进行博弈,这都是在寻求规避风险。”上述机构人士表示。

  面对如此疯狂的暴涨行情,有市场人士认为,这不仅使整个可转债市场累积了风险,同时也扭曲了价值观。

  有机构人士表示,应该减少人为干预,同时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信息披露、发行、退市等基本制度,着力增强交易便利性、市场流动性和市场活跃度,健全鼓励中长期资金开展价值投资的制度体系。同时对上市公司、游资利用资金优势恶意拉抬等行为进行打击。

  



 

正元智慧股票行情:

(诊股日期:2020-10-22)


● 短期趋势:股价的强势特征已经确立,短线可能回调。

● 中期趋势:有加速上涨趋势。

● 长期趋势:迄今为止,共9家主力机构,持仓量总计5960.54万股,占流通A股47.04%

综合诊断: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9.78元,股价在成本上方运行。多头行情中,并且有加速上涨趋势。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者可加强关注。
相关阅读

本文疯狂!“妖券”单日翻倍!转债单日成交首破千亿元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