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频道: 行情 / 知识 / 新股 / 要闻 / 基金 /
(一)
万亿美元中概股大概率回港上市?





来源:晚点团队


今年正好是中资公司进入香港股市的第 30 年。1990 年,中信在李嘉诚、荣智健的撮合下入股港交所上市的壳公司泰富,次年易名中信泰富在港交所交易。

国企一度是中资在港交所的代表。从青岛啤酒、上海石化、华晨汽车,到三大运营商都在香港募得国企改革早期所需资本。回归十年后,中资股份曾占据港交所成交额的一半。

30 年后,国企逐渐离场。2020 年年初,中国农业控股、风力发电企业华能新能源、商业集团大昌宏控股、航空航天企业中航国际相继私有化退市,理由多为自身价值被低估。

与此同时,港交所里的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美团等,市值屡创新高。时局动荡未没能影响市场对它们的追捧。这为更多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回归提供了信心。

更多重要的中国公司将在香港上市已是既定事实。整理了 20 个问题来理解这个趋势——

1.  有多少中概股有资格回港二次上市?

港交所对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有几大核心要求:需为创新型公司;市值高于 400 亿港元,或市值高于 100 亿港元且年营收高于 10 亿港元;必须有两财年在纽交所、纳斯达克或伦交所上市历史。

目前已经回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有三家,包括阿里、京东、网易,三家公司为港交所带来了5500亿美元的市值。根据中金公司 2020 年 2 月 18 日的统计,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共有 234 支,市值合计 1.2 万亿美元。而根据一份高盛研报统计,至少有 21 个中概股符合二次上市的要求;如果港交所未来放松上市时间、公司股东同股不同权等要求,有 39 个中概股符合二次上市市值要求。如果这 39 家公司回归,有望为港交所带来 5018 亿美元的市值,相当于目前港股总市值一成。

2.  何为二次上市?和首次上市有什么区别?

对于已经在港交所外的股票交易所上市的中概股,港交所视原股票交易所为首次上市地。港交所在其官网上解释由于这些公司已经满足首次上市地的上市规则,港交所的很多上市规则可予以豁免。譬如可以继续使用美国会计标准 GAAP,而非国际会计标准 IFRS 或香港会计标准 HKFRS。不晚于 2017 年 12 月 15 日(即港交所首次公布改革计划当日)首次上市的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可获得更多上市规则豁免,比如在同股不同权和 VIE 架构上更宽松的规定。

在港外上市的中概股也可以寻求在港双重首次上市(dual primary listing),即将港交所和港外股票交易所均作为首次上市地。双重首次上市需要同时遵守两地几乎所有的上市规则。

港交所在 2020 年 3 月总结称,在港申请二次上市比首次上市 “更为简单直接”。金杜律师事务所总结阿里巴巴、网易和京东大约在三到五个月完成项目启动到最终挂牌。

如在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的全球股票交易重心转向香港(被港交所定义为一个财年内超过 55% 的全球股票交易量在港交所发生),港交所将自动视其为在港首次上市,而非二次上市——二次上市的规则豁免将被自动撤销。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该中概股将获得一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该中概股需满足公司首次上市的上市规则,否则会面临被强制退市的风险。

3.  为何中概股 2019 年年底开始回港二次上市?

阿里巴巴最初计划上市时首选是香港,但因港交所当时不允许同股不同权,只好转向美国。阿里巴巴的美国 IPO 最终成为当时史上最大的 IPO。2014 年 8 月,港交所痛失阿里巴巴后发布《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概念文件》,征询各方意见,但最终并未允许同股不同权,改革搁浅。随后沪港通 2014 年 11 月 17 日开通,深港通 2016 年 12 月 5 日开通。2018 年 4 月 30 日起港交所终于允许同股不同权并允许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在 2018 年 4 月 30 前港交所不允许中国公司在港二次上市(secondary listing)。

4.  香港为何一度禁止中国公司二次上市?

2013 年 9 月由港交所和香港证监会共同发表的《联合政策声明》(Joint Policy Statement)允许香港外的公司赴港二次上市,但明确禁止中国公司在香港二次上市。港交所如此规定,被认为是为了避免中国公司绕过港交所首次上市更严格的规定而选择在港二次上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黄逸宇向《晚点 LatePost》分析允许中国公司在港二次上市不符合港交所过去的 “理念”。

在 2018 年 4 月 30 日前,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不能在港上市,而很多中概股都是同股不同权。所以即使港交所在 2018 年 4 月 30 日前允许中概股二次上市,同股不同权的中概股也不符合条件。

5.  港交所 2018 年 4 月 30 日就修改了规则,为何第一支中概股(阿里巴巴)直到 2019 年 11 月才在港二次上市?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理解港交所新规需要一定时间,包括与港交所和投行进行沟通。

此外,香港 2019 年中旬爆发的抗议运动干扰了香港金融市场运作。据路透社报道,该抗议运动迫使阿里巴巴推迟了二次上市计划。

6.  餐饮企业据报道也要赴港二次上市,不是只有创新型公司才可以?

港交所认为满足以下四条中的两条就算创新型公司:
(1)能证明公司的成功有赖于新技术、创新或新商业模式。
(2)研发为公司的预期价值作出明显贡献,并且是公司的重要活动和开支。
(3)能证明公司的成功是出于独有的特点或知识产权。
(4)公司的市值或无形资产远高于有形资产。

可以看出港交所对创新型公司的定义比较宽泛,并且港交所也在指引中明确指出港交所对何为创新型公司保有自由裁量权,并不受以上条件限制——即不满足以上条件的公司港交所可能也会批准上市,而满足以上条件的公司港交所也可以拒绝。据 Bloomberg 报道百胜中国在投行的建议下也已申请在港二次上市——显然百胜中国也认为自己符合创新型公司的定义。

7.  A 股公司可否赴港二次上市?

因为港交所要求二次上市的中国公司必须首先在纳斯达克、纽交所或伦交所上市,只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的中国公司不符合规定。

8.  美国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具体对在美中国公司有何影响?

自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中美关系一直处于低谷。瑞幸造假丑闻发生后,美国监管机构 PCAOB 长期不能检查中概股公司审计底稿的问题也受到美国国会重视。

安然(Enron)造假丑闻爆发后,美国国会在 2002 年通过《萨班斯 - 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设立 PCAOB。PCAOB 负责监管美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事务所,包括检查审计底稿。但中国证监会、国家保密局和国家档案局在 2009 年 10 月 20 日颁布规定,限制境外监管机构进行现场检查。《证券法》中也有类似的限制。

根据 PCAOB 的统计,截至 2020 年 4 月 1 日,共有 276 家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 PCAOB 不能检查,其中 89% 是中国大陆和香港公司,剩余的公司来自法国和比利时。

美国参议院 2020 年 5 月 20 日全票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规定自法案生效起连续三年不接受 PCAOB 检查的公司会被强制退市。该法案早在 2019 年 3 月就被提交给参议院委员会,但在 2020 年 4 月瑞幸造假丑闻爆发后立法进程加速。一位在香港工作的资深投行人士向《晚点 LatePost》分析,鉴于只有中国等极个别国家不配合 PCAOB 检查,美方在此问题上 “不会让步”。

该法案仍需众议院批准才可生效。该法案在最终生效前仍可能有变动,但如果该法案以现有形式生效,且三年内中美政府无法达成检查审计底稿的协议,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都将面临被强制退市的风险。网易和京东的招股书中就明确提及此风险。

9.  除了规避在美被强制退市的风险,中概股公司还有什么回港理由?

虽然香港与纽约一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汇聚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投资者,香港本地和亚洲其他地方的投资者仍然扮演一定角色。而由于香港和亚洲投资者相较于西方投资者更了解中概股,本土偏好(home bias)以及本地投资的便捷会让在港上市的中概股获得更高的市值。

在港二次上市也可以满足中概股公司的融资需求。

同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也可以让中概股获得几乎全天的交易时间。

10.  中国独角兽还会去美国上市吗?

美国上市的要求相对香港宽松。美国证券监管的理念是只要披露得当,监管本身不做过多限制。而港交所相对而言更重视对小投资者的保护。譬如港交所限制触犯过刑法的人担任董事长,而美国则无此限制;港交所一般要求仅在必需的情况下才使用 VIE 架构,但美国无此限制;港交所不允许公司股东同股不同权,可美国就允许等。

所以很多不符合香港上市要求的中国科技公司依旧会选择赴美上市。腾讯音乐因腾讯作为公司股东想持有超级投票权,只得赴美上市。

除了港美两地监管不同外,中国公司上市地选择还涉及其他因素。如同性恋约会平台 Blued 可能出于文化原因偏好美国;富途金融及企业服务总裁邬必伟告诉《晚点 LatePost》当初富途上市选择美国,部分原因是美股已经有富途上市时对标的企业,如盈透证券(Interactive Brokers)和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

据《晚点 LatePost》了解,中国新造车企业理想汽车已启动上市,小鹏汽车在积极筹备上市过程中。两家的首选地都是美国,“因为去美国上市是最快的”,一位投行人士告诉《晚点 LatePost》。

11.  中概股为何不回 A 股二次上市?

2018 年 3 月 30 日国务院 21 号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发布前,红筹公司在大陆上市需先拆除红筹架构,对于中概股来说就需要先退市。由于退市步骤繁琐、回归不确定性大,只有 360 等少数中概股以这条道路返回 A 股。

国务院 21 号文规定市值不低于 2000 亿人民币(约合 286 亿美元)的中概股可在大陆双重上市,并允许同股不同权和亏损企业上市。对于 VIE 架构公司,国务院 21 号文也要求监管机构 “依法审慎处理”。

国务院 21 号文虽然打开了中概股返回 A 股双重上市的大门,但阻碍仍存—— 2000 亿人民币市值的要求仍然较高(凭借近期市值腾讯音乐、携程和富途等均不符合条件);VIE 架构审核不确定性很高等。2018 年小米原计划在香港和 A 股同时上市,但在中国证监会向小米发出 84 个质问后,小米最终放弃在大陆上市。

2019 年 7 月 22 日开市交易的科创板进行了几大突破——明确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并且不要求盈利。2020 年 4 月 30 日的证监会 26 号公告(《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 》)也将 “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的中概股的双重上市市值门槛降至 200 亿人民币。就在当天,红筹架构的中概股公司中芯国际董事会通过决议申请在科创板上市。

证监会 26 号公告规定 VIE 架构公司上市前须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并需征求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意见。由于中国政府长期对 VIE 架构公司上市十分谨慎,迄今为止 A 股依旧没有 VIE 架构公司,想回 A 股二次上市的中概股也就无先例可循。

12.  何为红筹架构?为何要使用红筹架构?

红筹股(red chip)指的是上市主体即母公司在境外,但业务集中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司,得名于中国国旗的红色。同样地,红筹架构指母公司在境外的中国公司,无论上市与否。红筹架构可分为直接持股架构和 VIE 架构(也称协议控制)。

在本世纪初,中国大陆的风投和私募市场刚刚起步,很多刚创立的科技公司难以在境内获得融资。由于中国大陆资本账户管控严格,境外投资者将资金转移出境十分困难,想要获得境外资金的创业公司往往需要通过境外实体进行融资。将母公司放在境外也能享受很多监管上优势,如未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和股东身份保密等。中概股和中国的独角兽基本都是红筹架构。

中国政府限制或禁止外资(含纯外资和中外合资公司)进入国内很多行业,所以红筹架构中的 VIE 架构就成了很多中国科技公司的选择。

13.  回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可以直接拿到 A 股投资者的钱吗?

沪港通和深港通(统称港股通)让 A 股投资者可以相对容易地投资香港上市公司。

根据彭博社和《第一财经》报道,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曾在阿里巴巴上市前达成协议将同股不同权的二次上市公司排除在港股通外,但港交所向中国证监会提议放开此限制。两家媒体在报道中解读,如果将同股不同权的二次上市公司纳入港股通,上交所和深交所的竞争力将被削弱,将更难吸引中概股回归 A 股。

阿里巴巴在招股书中提出,若股份不能加入港股通,将影响大陆投资者买卖阿里巴巴股票,“从而可能限制公司股份在香港联交所交易的流动性”。

根据港交所 2020 年 6 月 26 日的数据,港股通投资者在小米的持股比例为 6.44%、在美团的持股比例为 4.43%、在腾讯的持股比例为 2.85%、在金山的持股比例为 25.26%。

2019 年 10 月 28 日,港股通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加入。根据高盛研报分析,港股通目前并无对同股不同权二次上市公司的特别规定,但现行规定中允许上交所和深交所加设 “其他条件”,意味着二次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中概股可以被上交所或深交所单方面排除在外。

针对此问题,港交所首席执行官李小加在 2020 年 2 月 14 日上市仪式上公开表态,“让中国的老百姓能够投资中国最优秀的新经济公司,是所有金融人的共同理想。我相信好的事情应该发生,应该发生的事情就一定会发生,只是早晚的问题,而不是会不会的问题”。

14.  阿里巴巴和网易账上不缺钱,为何还要二次上市融资?

根据招股书,2020 年 3 月 31 日网易持有现金、当期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资共计 107 亿美元;阿里巴巴在 2019 年 9 月 30 日持有现金和短期投资共计 329 亿美元。阿里巴巴和网易也长期有大量经营现金流入。根据两家公司的招股书,阿里巴巴和网易二次上市的融资计划分别为 121 亿美元以上和 27 亿美元以上。

阿里巴巴和网易虽然不缺钱,但不意味着融资没有意义——更大的现金储备可以给公司更多的选择,如战略收购。阿里巴巴和网易可能也想在香港建立一定交易量和投资者基础,而发行新股是最好的方式。

同时,阿里巴巴和网易的股价在二次上市时都处于历史高位。就像股价过低是公司回购股票的机会一样,一般认为股价处于高位或被高估是股权融资的好时机。

15.  中概股香港二次上市流程是什么?

第一步是选择投行作为保荐人。(二次上市时经常会选首次上市用的投行)
第二步是与港交所进行预沟通。
第三步是提交上市申请。(二次上市可以秘密提交)
第四步是上市聆讯。
第五步路演。
第六步是挂牌交易。

16.  在港二次上市需要经过股东会批准吗?

与中国实行的法定资本制不同,在美上市的公司遵循的是授权资本制。在授权资本制下,公司的授权股份(authorized shares)数最初在公司章程中确定,之后可由股东会调整——通过定向增发、二次上市等途径,董事会可以随时决定发行已授权但未发行的股份,而无需经过股东会批准。一家公司的已发行股份数(outstanding shares)总是小于等于授权股份数。阿里巴巴、网易和京东在香港二次上市都未通过股东会,而是由董事会直接拍板。

17.  中概股在港二次上市可否只挂牌不融资,类似 Spotify 和 Slack?

Spotify 和 Slack 分别在 2018 年和 2019 年在美上市。与传统 IPO 不同,Spotify 和 Slack 采用的是直接挂牌(direct listing)的模式,没有发行新股,也没有融资。传统 IPO 有三个优势——融资、提高知名度和获取流动性。在上市前 Spotify 和 Slack 现金储备充沛而且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仍需给投资者和持股员工套现退出的渠道,所以两家公司选择摒弃传统 IPO,直接挂牌。

中概股二次上市只挂牌不融资理论上是可行的,两名业内资深人士向《晚点 LatePost》分析。但实际上由于没有先例,港交所对此态度不明。

18.  在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会出现港美股票价格差吗?

由于在港二次上市的股票与原美国股票是完全双向自由兑换的(fully fungible),理论上股票不会出现价差。事实上由于香港和纽约交易时间不同以及税制和其他细节,二次上市公司会出现细微的价差——根据高盛研报,阿里巴巴二次上市以来两地平均价差低于 2%。

19.  在港二次上市股票如何定价?

由于在港二次上市的股票与原美国股票是完全双向自由兑换的(fully fungible),所以新股定价与美股股价基本一致。由于是发行一定量的新股,经常会给出很小的折扣。阿里巴巴、网易和京东的二次上市定价分别给出了 2.6%、6.6% 和 3.9% 的折扣。

20.  中概股回归对港交所有何长期影响?

港交所连续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股票交易所之一——过去 11 年里有 7 年 IPO 融资额位居全球首位。但过去港股长期由金融和地产公司主导,除腾讯外几乎没有科技公司。人们也普遍认为与美股相比,港股投资者不看好科技股。在 2018 年 4 月 30 日改革后,不论是吸引中国独角兽还是美国的中概股,科技股的比例在逐步增加。根据投行杰富瑞(Jefferies)2020 年 5 月 27 日的研报,金融股占恒生指数总权重的一半,地产股占 10%,但随着小米、美团、阿里巴巴、网易等科技公司加入,杰富瑞预计恒生指数会因此 “改头换面”。对于很多中国的独角兽,香港已成为首选上市地。



(二)
中概股回归 港交所博弈新時代


  一個半月前,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式提交了三份修改提案,旨在提高對新興市場來到納斯達克尋求上市公司的掛牌要求,由此也引發了中概股回歸潮。
  得益於中概股的回歸,上半年香港證券交易所(下稱「港交所」)的籌資額得到了大幅提升,回歸的兩隻中概股網易與京東約佔上半年籌資總額的62%。
  7月2日,港交所股價收盤上漲6.06%,報350港元,創下歷史新高,總市值達到了4437.42億元,港交所也正式拉開了與其他交易所爭奪新經濟企業的大幕。
  美國或損失巨大
  5月19日,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式提交了三份修改提案,以提高新興市場的公司前來上市的要求,這也被市場認為是針對中概股之舉。
  「在過去一段時間里,美國立法、政府機構一直在計劃如何限制中國企業到美國資本市場上市,兩黨迅速通過了一條法案,禁止無法做到財務透明、配合審查的中國企業今後在美上市。即便是美國兩黨對峙,在針對中國這一層面上,他們卻做到了團結一致。」CNN在一篇報導中如是寫道。
  但不可否認的是,一旦中概股大批量在美退市,美國將損失巨大。
  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此前就表示,如果中概股摘牌,國際投資者,特別是美國投資者和一些機構投資者的利益會受到損害。對美國方面,特別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來說,如何體現他們保護美國以及國際投資者的利益也將是一個考驗。
  安永華明審計服務合伙人劉國華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亦表示,「如果中概股大面積迴流(退市),美國投資者會失去分享中國經濟增長和中國新經濟成分公司增長增值的機會,對雙方都是不利的。目前,有超過200家中國企業採取美國存托憑證(ADR)的形式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交易所等地掛牌和交易,其總市值超過1.5萬億美元。」
  港交所新機遇
  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港交所似乎成為了中概股的最佳棲息地,亦有不少研究報告指出,下半年還將會有更多的中概股赴港上市。
  此前,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今年將是首次公開發行(IPO)重要的一年,包括來自中國(內地)的超大規模IPO,很多是我們稱之為從美國迴流的企業。」
  得益於中概股的回歸,上半年港交所的籌資額得到了大幅提升,回巢的兩隻中概股網易與京東約佔上半年籌資總額的62%。
  在劉國華看來,中概股回歸港股市場,也符合了港交所2019-2021三年戰略規劃的目標。「這將豐富港股的市場結構,提升成交量,並且讓交易量逐漸大規模向亞洲時段轉移,吸引更多國內外投資者的到來」。
  不僅如此,劉國華還表示,「中概股的回巢將有利於增加香港上市公司中新經濟公司的比例,港交所成為新經濟公司上市的重要交易所之一,對香港市場進一步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也捍衛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為了迎接更多的中概股赴港上市,港交所還進行了制度上的革新。日前,李小加表示,「我們已經從根本上對上市制度的許多方面進行了改革,使我們變得更加靈活。」
  2018年,港交所允許了雙重股權的企業赴港上市。2019年末,港交所就迎回了闊別多年的阿里巴巴,而這也被視為中概股回巢的重要制度保障。
  隨著中概股企業在上半年的不斷回巢,劉國華表示,「港股上市制度再次進行了改革。目前港交所擬將『雙股雙權』制度擴大至『企業版』,即擁有特殊投票權的股東範圍從個人擴大至企業或法團實體,並且港交所也已經在5月1日結束了有關法團身份的同股不同權公司赴港上市的諮詢文件。」
  開啟博弈新時代
  中概股的回歸給港交所提供了新的機遇,也拉開了港交所與其他交易所之間爭奪新經濟企業的大幕。
  劉國華表示,不可否認,交易所之間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形成競爭,「在當前科技驅動經濟轉型和發展的大環境下,交易所都希望吸引優質的新經濟公司上市」。
  但劉國華同時指出,以上交所和港交所為例,兩者在新股上市方面既有相似點也有差異。「上交所更多面對國內優質企業,港交所則強化連接中國與世界的角色,希望連接中國與世界多頭並進打造亞洲領先交易所。港交所目前正致力於通過『外資+內企』以及『內資+外企』雙模式,強化作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角色,與上交所形成差異化競爭」。
  此外,吸引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一直是港交所的一大重要戰略規劃。然而,今年有消息指,美股IPO將大規模鎖定醫藥公司,納斯達克再次成為港交所的一大競爭對手。近年來,諸多生物科技公司也依託納斯達克藉助資本的力量成功飛躍。
  劉國華表示,「無論是納斯達克還是港交所均希望吸引優質的生物科技公司來上市,但兩者還是有一定區別。在選擇上市地的時候,公司通常經過比較,再結合企業自身情況進行選擇。」
  劉國華也強調,「自2018年4月,港交所允許未有營業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改革吸引了眾多生物科技醫藥公司赴港上市,目前香港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上市中心」。因此,在生物科技領域,港交所仍然極具競爭力和潛力。
(責編:李都也(實習生)、李棟)

(三)
李小加:“2020是港交所重要一年”
“公司不好,也不欢迎你来”




港交所(0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今年是港交所重大的一年,除第二上市企業,亦有大量新股上市,又認為港區國安法對本港長遠影響有限。
陸續有網易、京東等中概股回流本港第二上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今年會是重大的一年,歡迎中概股回流本港上市。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不只是從美國上市的公司回到香港,我們亦有很多本地大型新股在今年推出,所以我不肯定今年會否再是第一位,但我們必然是十分強勁,而且是具競爭力。」
至於第二上市及同股不同權股份,何時納入港股通。李小加形容是時間問題,目前未有確切時間表。他又認為,港區國安法對本港長遠影響有限。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這必然有短期的憂慮及不適,因為這不是人們所熟悉的。但我認為若人們了解香港及中國,整體對香港傳統的做法,他們應輕易總結,最終長遠影響有限,因為一國兩制對中國最有利。」
他深信中央仍需要一國兩制,不會將香港變成第二個上海或深圳。即使國安法的落實,香港仍會是中國最開放及最自由的市場。
美國擬針對中概股實施更嚴格監管,更有傳納斯達克交易所收緊對中概股的上市規則。

李小加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表示,不希望外界形容港交所會因此而受惠,表明「如果你公司不合適不好我們也不希望你來」,強調若某公司不符合美國規則上市的公司,亦沒法在香港上市。

對於意見指納斯達克收緊上市規則,一眾大中華區交易所將會受惠。李小加坦言,不喜歡外界將港交所的成功,「跟美國要把一些公司趕走,放在同一個問題上來考慮,我不希望這些公司來港交所上市的原因是因為沒地去了,讓我們佔便宜。」

他指出,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肯定能在美國上市,但反過來在美國上市的公司不一定能在香港上市。歷史上很多赴美上市的公司,是因在香港上不了市。

李小加:中概股剛好有困難 能到港上市更好

他表示,目前港交所未來要做的就是做好市場服務,「把市場的壁壘拿掉,把屋裏打掃得乾乾淨淨。」他又強調,「人家願意來就來,但如果公司不合適,不好我們也不希望你來,不希望你是被迫過來。」
對於中概股,他形容「今天這些公司剛好有困難,能到香港上市當然更好」。

此外,他又對新股通表示有所期盼。「既然做了互聯互通,那這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應該是永遠不能做的事,但很多事能做和不能做有很多的條件制約。具體什麼時候能做成,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四)
新交所能挑战港交所?
为什么?


近期,新加坡交易所(SGX)在中国频频举行宣讲会,并向中国企业伸出橄榄枝,希望吸引其赶赴新加坡上市、发债等,大有追赶香港交易所的势头。



来源:秦朔朋友圈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港交所今年可谓风头无两:


在美中概股赶赴香港“二次上市”,6月以来令港交所既赚人气又赚流动性,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新经济企业也在持续推动港股结构转型。

互联互通机制运作顺风顺水,沪、深港通下的资金成交量持续创下新高,内地到香港的南下资金也不断追逐港股的新经济企业,除了上述“二次上市”的公司,还有小米、美团、中芯国际等此前就在港股上市的公司。


6月时,港交所还分走了新交所其他的一些收入来源,如衍生品交易。港交所从新交所手中抢走与指数提供商MSCI的关键亚太市场股指衍生品授权协议时,新交所股价单日暴跌。新交所股价已从4月的近期高点下跌逾20%。新交所当时警告称,失去MSCI授权协议将使其2021年的利润减少高达15%。但与此同时,新交所也在固定收益、货币和商品(FICC)等领域,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亚太财资中心的新加坡和香港,其两大交易所未来将如何竞争和差异化发展?




新交所优势何在?

如果要说新交所的优势,最突出的无非是上市审核时间较短,企业可接触到东南亚市场,投资基金、信托、家族办公室等资金众多。与港交所一样,新交所2018年也开始接纳“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

目前,在新交所“二次上市”的公司有30家,总市值近3380亿新元,例如怡和控股、怡和策略、香港置地等在新交所二次上市的公司,至少99%的交易量在新加坡,但纯中国境内的企业仍然罕见。


来源:新交所

业内人士普遍提出新交所的流动性和估值问题。例如在新交所上市的企业规模、交易量比较低,且新加坡的投资者更愿意投具有稳定性收益的投资产品,例如REITs,因而对于高增长、高科技的企业,港交所仍是更理想的上市地。


英国金融时报近期的一则报道也提及,新交所长期以来一直是亚洲顶级交易所之一,吸引着企业到这个本地区为数不多的发达金融中心上市。但数年来退市公司数量超过新上市公司数量,加之一系列的公司倒闭以及关键交易业务被竞争对手抢走,给新交所带来了巨大损失。


过去15年间许多低流动性、低估值的公司在新交所退市。当地行业数据还指向2013年的仙股崩盘,导致由少数几只股票的虚假交易推高的股市蒸发80亿新元(合60亿美元)市值。在新加坡上市的公司数量已从2013年末的776家下降至今年5月的715家。交易所数据显示,同一时期,香港上市的公司数量从约1600家增至近2500家。东京上市的公司数量从不到1800家增至逾2100家。


但是,近年来新交所也在想办法改善现状。为了吸引更多公司,新交所近年来积极改革。2012年英国曼彻斯特联队最终放弃新加坡、转赴纽交所,就是因为新交所不允许双重股权架构。2018年6月,新交所推出了双重股权架构股份上市规则。


2020年4月8日,在新交所主板“二次上市”的香港金融机构尚乘国际(AMTD International)就是改革后的产物,其成为首家在新交所上市的同股不同权结构的公司,也是新加坡今年最大的二次上市IPO。尚乘国际于2019年先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也是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香港金融机构,股东包括小米、李嘉诚等。该公司上市首日的收盘价16新币比纽交所前一日收盘价上涨了25%。


来源:新交所


2019年2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更是推出“新加坡资本市场津贴”,拨款7500万新元,资助拟上市公司上市费用的20%,新兴科技领域的公司上市津贴最高可达70%,期限3年,且上市审批速度快于其他交易所。

事实上,尚乘国际的案例也给众多中国企业提供了参照。例如尚乘国际在新加坡深耕多年,有很明确发展东南亚市场、金融科技的目标,因此新加坡是这类企业理想的上市地。同时,企业可以接触到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大量东南亚市场的战略投资人。


具体而言,新交所的股票市场分为主板和凯利板,主板主要针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上市申请要求有3年运营记录、有盈利、市值1.5亿新币或者有营业收入、市值3亿新币;凯利板则主要针对高速成长型的企业,上市门槛方面没有量化指标。


此外,近年来众多医疗产业、科技领域的公司寻求在新加坡发展,这与新加坡的政策优惠和国家产业生态密切相关。所谓生态,新加坡拥有众多专注于医疗产业上市公司的投研机构、私募及风投,因此新交所上市的医疗类上市公司能够获得优异的估值水平。之所以此次疫情下新加坡被各界称为“佛系抗疫”,这与背后的医疗体系支撑不无关系。


也有中国企业试图以新交所作为“跳板”。由于新交所此前与纳斯达克联手建立企业上市通道,发展至一定规模后,申请在纳斯达克上市,可享受新交所中央托收私人有限公司与美国存托公司已建立的结算合作。

除了企业上市之外,外汇、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等也是新交所布局的重点。


6月,当港交所从新交所手中抢走一份与指数提供商MSCI的关键衍生品授权协议时,新交所股价单日暴跌。但作为回应,新交所正大举向外汇、债券及大宗商品交易领域扩张。新交所早已是亚洲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近期该交易所斥资1.28亿美元购得了BidFX的80%股权,从而全资拥有这个基于云计算的外汇交易平台。经纪商杰富瑞(Jefferies)的分析师克里希纳·古哈(Krishna Guha)表示,很难预测新交所何时能弥补与MSCI相关的收入损失。但他补充称,近期的收购以及该交易所自己开发指数的努力,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步伐。“我们需要关注这些举措随时间推移的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是全球第二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而2014年新交所推出的人民币期货交易量排名全球第一,未来新交所希望进一步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还不得不提的是,新交所2006年推出的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是当前唯一一个海外市场可交易的A股相关衍生品,其包含的A股公司总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约33%,许多国际投资者把这一指数看作是衡量中国市场的精确指标。


去年3月,MSCI与港交所达成协议将推出覆盖更广泛的中国市场的指数期货,但目前仍有待中国监管层批准。




港交所地位暂难受威胁

就目前而言,港交所的地位仍难被挑战。

据Wind统计,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接近250家,总市值达1.71万亿美元。符合“二次上市”标准的企业近40家,就操作便捷度和门槛而言,港交所仍是中概股首选的上市地。


京东、网易的“二次上市”主承销商瑞银证券方面表示,“二次上市”主要有两大动机,一是“买保险”以防未来美国上市收紧;同时,“二次上市”也起到了带动股价的作用,拓展了投资者群体。


其主要原因在于,香港市场有比较全面的投研覆盖,尤其是针对科技互联网、医疗等这类公司,因此对这类公司形成了聚集效应。香港的流动性承接能力也很好。即使今年众多中概股或集中在港交所上市,但各界预计也预计,对港股而言,几百亿美金的承接力绰绰有余。


关键还在于,相比起一些市场存在的隐性上市成本,香港上市结果的可预测性较强,即若公司符合上市规则的要求,最后的结果如何是比较确定的,但并非每个市场都是如此。




各交易所“二次上市”标准,以及特殊表决架构/VIE架构安排。
来源:金杜律师事务所


也有问题在于,私有化是否是一种可能?关键在于,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公司也并不愿意冒险直接私有化例如最近易车、58同城也都被私有化,但它们的市值不高,在50~100亿美元之间,这种私有化是有可能实现的,但如果市值再大一些就具有挑战性,例如市值300多亿美元的公司,早年在经济景气时的确有成功私有化的案例,但在现在的环境下,没有公司会愿意过度冒险。因此如果还想在国内上市,“二次上市”是更快捷可行的方式。


事实上,瑞幸事件和潜在的美国监管收紧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投资者对中概股的态度,未来ADR的投资者也可改持相应港股。早年中概股公司也出现过会计造假等不符合国际最佳实践的问题,也曾引发退市,这在美国投资圈并非新鲜事。未来若投资者看好中国,还是会继续持有ADR。若公司在香港“二次上市”,ADR和港股之间也是可以转换的。因此,目前的风险都是市场上公开的信息,投资者也会挑选风险更小、符合“二次上市”标准以及更优质的公司。

当前,南下资金的涌入也为企业带来想象力。未来不排除会将“二次上市”公司纳入互联互通机制。自美团点评和小米于去年10月底被纳入“港股通”以来,它们获得了最大的南下资金流入。

跳脱这两大交易所的较量,其实当前全球每一家交易所都在思索如何争取“朝阳公司”。


也有资深股权投资人提及,中国的创新公司都在思考,去科创板、创业板,还是纳斯达克?朝阳行业的公司也在寻找处于朝阳阶段的资本市场。20年前的互联网行业,恰如今日的生物科技行业。更早一批创新药公司已经登陆纳斯达克和港交所,未来中国内地资本市场也将吸引更多创新企业。



目前而言,高科技企业并未放弃美国市场。今年6月,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掀起了美国上市潮,即使是在监管收紧的风口浪尖,燃石医学、传奇生物、泛生子在纳斯达克相继上市,燃石上市首日股价爆涨49%。当前,总计173家中概股在纳斯达克上市,合计市值约4980亿美元。


虽然港交所接受不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但其标准还是要严于纳斯达克。例如,港交所临床试验的安全标准起码等同于完成第一期临床试验,但美国甚至不设这一要求,因此吸引了更多初期企业,美国也有更多专业的高科技领域研究员,投资者更了解如何给公司估值。尽管2019年港交所募资额全球第一,而上交所亦凭借科创板效应排名第二,但在生物科技领域,纳斯达克宝刀不老。2019年全球十大生物科技公司IPO名单中,纳斯达克六个,港交所四个。


随着红筹回归的门槛已从2000亿降至200亿元,众多红筹公司在探索“A+H”的可能性,加速改革的A股正在吸引更多新经济和高科技企业的关注。一位投行高层也对笔者表示,“我们服务的一些初期在海外上市的大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也需要国内的融资渠道,甚至考虑境内子公司分拆上市融资;同时,也有境内企业需要境外的平台,包括已在A股上市的公司也会考虑做H股或在伦交所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打通海外融资的渠道,这也将成为中国企业的大趋势。”
相关阅读
  • 派能科技拟3000万元投资钠离子电池企业众钠能源

    派能科技拟3000万元投资钠离子电池企业众钠能源

    派能科技拟3000万元投资钠离子电池企业众钠能源。6月9日晚,派能科技发布公告表示,拟与公司关联方佛山司南新禹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司南新禹”)及其他投资人向江苏众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023-06-10 10:25:33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 新兴装备: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79%的股份

    新兴装备: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79%的股份

    新兴装备: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79%的股份。6月10日,新兴装备(002933)发布股份减持公告,股东张建迪,张进,郎安中拟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209.87万股,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79%。以...

    2023-06-10 08:25:28
  • 国海证券投教基地在证监会2022-2023年度投教基地考核中获评“优秀”

    国海证券投教基地在证监会2022-2023年度投教基地考核中获评“优秀”

    国海证券投教基地在证监会2022-2023年度投教基地考核中获评“优秀”。近日,证监会公布了《2022—2023年度全国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考核结果》。国海证券(000750)投资者教育基地作为第四...

    2023-06-10 10:25:20 全景网
  • 年报“难产”退市危机悬顶 交大昂立收上交所监管工作函

    年报“难产”退市危机悬顶 交大昂立收上交所监管工作函

    年报“难产”退市危机悬顶 交大昂立收上交所监管工作函。年报尚未披露、退市危机悬顶的交大昂立(600530),6月10日披露收到上交所下发的《监管工作函》,敦促上市公司召开年度股东大会,确定年审机构以及...

    2023-06-10 10:25:24 证券时报网
  • 春秋航空:股东拟增持不超过0.06%的股份

    春秋航空:股东拟增持不超过0.06%的股份

    春秋航空:股东拟增持不超过0.06%的股份。6月10日,春秋航空(601021)发布股份增持公告,股东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员工持股计划拟增持公司股份不超过60.46万股,增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

    2023-06-10 08:25:22

本文中概股回流港股:为何不是A股,也不是新交所?|深度分析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