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年年底,艾瑞出过一个调查,知乎高学历人群的占比高达80%。
从这个数据来看,知乎里面的所谓精英人士比例确实高得吓人。可以说知乎不是针对某个APP,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粗人,所以我在其他论坛基本上是属于放养状态,撒泼打滚,肆无忌惮。 但是我来到知乎后,立马会收起平常的放荡不羁,装模作样地跨起个批脸,甚至大气也不敢喘一口。
知乎最早在2011年上线,是周源模仿国外问答软件Quora创办的一个问答社区。 前期周源为了维持它的高B格,拉了好一票科技、创投圈的大佬进来,比如说李开复、雷军等等。 这个社区最早的时候就跟现在的clubhouse差不多,属于邀请制,并不开放注册。
知乎后面有两次用户的大涨,一是2013年开放注册,在9个月内,粉丝从40万激增到400万。 另外还有一次是2018年底注册用户数达到2.2亿,相较上一年增长了一倍。 在发展当中,形形色色的人开始涌进来。这里面当然不排除有很多行业精英,但是更多的是那些伪装得很好的装逼犯。从那时候开始,一系列“知乎体”应运而生。
人一多,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多了很多没有十年脑血栓问不出来的问题。
除了提问以外,答案也注水明显。
不过嘴上说着不要,身体还是比较诚实的。也怪我不争气,它改版之后,我的APP使用时长明显增加,这一点从它的MAU也可以直接体现。 陈睿说,小而美的公司跟做大做强只能二选一。在B站好不容易当家做主的二次元,经过B站一次又一次破圈之后,重新被打回小众标签。 知乎要上市,显而易见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迎合大众就很容易走向泛娱乐化。当然这并没有对错之分,只关乎取舍问题。 02 知乎成立到现在刚好10年。这个上市速度,放在一众互联网公司来看,并不算长。 最初很多人会拿知乎与豆瓣进行比较,这两个社区在众多APP中显得非常佛系,甚至有点另类。 周源曾说过,做好社区,先不考虑钱的问题。 这是真情流露,又或者说仅仅只是一句客套话,这还真的不大好判断。 因为任何做内容的人都知道,这里面有一个飞轮效应。用户黏性取决于社区内容,而内容的积累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前期缺乏内容,周源就亲自上阵,人肉码下了各种问题的答案,从如何快速入睡,到为人父母等等。
等有一定用户基数后,它开始进行一系列关于盈利的探索。
知乎的每一次改动,都会吸引很多新用户,又或者是给公司创造实实在在的收益,但是在老用户这边,还是有很多人不买账。 比如知乎没有改版前是左右滑动切换答案,后来不知道基于什么考量知乎把它改为了上下滑动切换答案。 每一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暴躁老哥,只不过跳脚的方式各不相同。 针对这个问题,很多人先是刻意在知乎开了新问题:“如何看待知乎新版本左右滑动改为上下滑动?” 然后又在这个问题底下温文尔雅地开骂:“费尽心思就是想让我们看完底部广告,你可真是个小机灵鬼啊。”颇有一种自娱自乐的意思。
我也很讨厌这个设计,所以哪怕直到今天,我手机里依旧留着知乎的旧版本。 后来推出的盐选会员,同样引起了老用户的不满。 批评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内容设计上不合理。很多人看得正嗨,最后却一不留神弹出来要会员才能观看,这就有一种钓鱼执法的感觉。 第二点就是虽然名字叫盐选,但内容却见不得高到哪里去。 不知道是不是《故事会》那帮人换了大本营,盐选内容里面充满了各种小故事以及耽美文。难怪有很多人吐槽:“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后来,这种负面的声音又转移到了创作者身上。 早些年,知乎对于用户私自打广告行为管理非常严格。如果你打广告,动不动就会给你封禁。 很多创作者发现,在知乎上面辛苦答题,收益却没有隔壁的一个零头。 由于其他平台收益高,加上那时候悟空问答重金挖人,导致知乎出现过好几波大V出走事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知乎开始给用户开放各种变现渠道,目前主要有这几种方式:打赏、live、创作激励以及知乎好物。 前面这几个无论是打赏,又或者是创作激励,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剩下的就是知乎好物。 如果单凭逻辑来讲,如果大V输出专业性内容,再利用知乎这个平台带货,最终是能产生良性循环的。 对于我来说,一些不常用的产品,我都会下意识的上知乎搜一下。 不过这个体验对我个人而言并不好。其中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普通用户跟知乎大V之间毫无粘性,自然也就没有信任一说。 另外,在我刻板的印象中,知乎用户好歹算是知识分子,而不是商人。
前面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把知乎说得一无是处,最后我再圆一下吧。本文“牛逼吹了10年,知乎打算上市搞钱?”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