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频道: 行情 / 知识 / 新股 / 要闻 / 基金 /
2022年只剩下最后一周,上证指数终于“阳”了……

这一年大家过得是真不容易,从年初开始,A股就波动不断,3000点保卫战打了一场又一场。于是,不少朋友选择了把钱放到相对稳健的债基里,可是临近年底,债券市场也掀起了波澜。

11月以来,万得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下跌了0.75%,万得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也下跌了0.38%,不过好在有前10个月的收益打底,今年以来万得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万得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万得债券指数型基金指数都依然有2%以上的正收益。

收藏!2023年债基怎么买?关注两个重要时点
(数据来自wind,截至2022.12.25)

年底债券市场的调整,让不少朋友开始担心,明年债券市场怎么样呀?还能不能买债基了?

中欧财富投顾团队:不破不立,提醒两个重要时点

展望明年,我们对债券市场整体较为谨慎,不破不立。经济面临复苏压力,线下消费场景的恢复有助于居民和企业重新加杠杆,对债券而言构成利空。

但是,经过调整之后,目前收益率水平较前期极低水平显著恢复,上半年通胀压力可控使得银行间狭义流动性无虞,对债券均为利好。机会来自于调整,风险来自于上涨。

提醒两个重要时间点:警惕2023年2月和8月的理财赎回。2023年2月这是今年以来收益为负的产品到期高峰;2023年8月这是破净理财产品的到期高峰。

今年债券市场的大跌,也让市场充分认识到了研究银行理财机构行为的重要性。我们认为,收益率破净/不达标=>理财客户赎回到期产品=>理财子赎回公募基金=>新一轮抛售的逻辑在明年有可能还会继续。

中欧基金黄华:短端债券性价比凸显

经过近期的一波调整后,一些债券的性价比已经非常高了,尤其是短端债券。考虑到明年政策端大概率会继续出台“稳增长”类的措施,而且银行理财的冲击可能需要到明年3月才能够完全消除,市场上对经济增速的预测能达到5%-6%。

所以如果经济增长略微反弹,中国债券的长端,尤其是3到5年的债券或许也会表现不错,但胜率不高,所以对3-5年期的债券会谨慎一些,反而短端债券品种会更好一点,尤其是流动性最好的、高等级的短端债券,性价比较高。

目前债券收益率比较高,所以成长股可转债的估值有点被压制,如果收益率能下降,我觉得这类可转债或许也会有一点机会。如果后续国家继续出台“稳经济”政策,第一波涨的大概率是偏稳增长类型的可转债,继而是蓝筹股、成长股。

中欧基金华李成:明年下半年需关注核心通胀风险

当前经济还是处在筑底的阶段,货币政策进行直接加息的可能性比较小。即使是考虑到经济的修复,明年上半年的债券可能没有太大的风险。但是明年下半年债券有潜在的风险,主要是考虑到(核心)通胀的风险。

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服务业受到了明显的冲击,目前失业率处在较高水平,明年疫情管控政策放开后,服务业得到修复,劳动参与率重新回升,失业率有望下降,无论是参考菲利普斯曲线或者参考其他国家案例,核心通胀是很大概率的事件。

明年下半年在流动性、货币政策方面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为明年一季度姑且认为可能是疫情达峰的窗口期,通胀的压力还不会有明显的显现,但是明年二季度疫情达峰以后,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评估的时间点。

明年二季度核心CPI的月度环比增速是非常重要的宏观指标,它直接影响到了明年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和大的流动性环境,对股票市场也会有影响。

中欧基金李彤:经过波动,利率债和信用债的价值已开始展现

我们目前正处于从衰退走向复苏的经济周期,这个周期利率投资或者是债券投资的特性是波动性比较高,确实由于基本面的驱动,会有一定的收益率上行压力。

最近的债券市场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现在的市场是非常有效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我们已经逐渐看到,利率债和信用债的价值开始展现,所以我们认为债券市场还是有投资机会的。

信用债违约的出现,是造成当下资产困境的原因之一。由于资产荒,也由于目前城投债还没有在公募基金投资上出现违约的记录,在这种信仰的支撑下,虽然低等级的信用利差有所抬高,但还是处于历史低位。

所以这种情况下,可能信用下沉带来的收益并不足够能够补偿投资者所承受的风险。所以在信用策略上,我们的配置还是要短久期、高等级,保持组合的流动性。

中国的债券资本市场还是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离真正的成熟市场还有一定距离。下一个里程碑会发生在哪里?可能就发生在信用债市场。

下一步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广的不同信用资质的企业来到债券市场进行发债,毕竟这已经是被国内外所证实的,债券资本市场是一个对对实体经济输血非常有效、快捷的工具。我们下面要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一定也离不开债券市场的支持。

(免责声明:收益率数据仅供参考,过往业绩和走势风格不预示未来表现,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阅读

本文收藏!2023年债基怎么买?关注两个重要时点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