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频道: 行情 / 知识 / 新股 / 要闻 / 基金 /

计算机首席吕伟

首先,让我们列出一些事实:许多人工智能服务器制造商的业绩超出预期:

1)戴尔:FY2024Q4EPS达到2.20美元,远超市场预期1.72美元。首席执行官表示,人工智能服务器订单需求保持增长,FY2024Q4订单环比增长约40%,积压订单几乎翻了一番,达到29亿美元,并表示对FY2025持乐观态度,年股息增长20%;

2)纬颖 :2023年人工智能服务器增速呈逐季增长趋势,预计2024年将保持这一趋势,2024年人工智能服务器收入占20%以上;

3)纬创 :预计2024年服务器业务增长将明显优于2023年,人工智能服务器有望成为主要增长动能;

4)广达:在人工智能服务器的带动下,2024年服务器业务总体预计将实现双位数增长;

5)英业达:2023年人工智能服务器收入占5%-7%,预计2024年数倍增长

英伟达H20性能有望与升腾910B相匹配,有望促进国内计算能产业的发展。在AI的发展下,计算能力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机遇,是AI浪潮下确定性最高的细分领域之一。华为盛腾打造性能领先的计算能力处理器,同时打造软硬产品开发和合作伙伴良好生态,有望成为未来国内AI计算能力的“旗手”。国资委还举行了“AI赋能” 国内计算能力有望继续迎来产业焕新“企业人工智能专项推广会”的机遇。2024年3月1日,戴尔提高2027年全球AI服务器TAM后,费城半导体指数上涨4.29%,进一步验证了AI服务器对AI硬件的驱动作用。

投资建议:浪潮信息、中国长城、紫光股份、工业富联、中科曙光、苏州科达、高新技术开发等国内人工智能服务器制造商,以及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国内人工智能芯片目标。

风险提示:H20销售低于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通信首席 马天诣

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市场着陆速度加快的原因有几个。首先,液冷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武汉中部的计算中心。其次,华为的910B系列与英伟达的A100部分参数相似,这也促进了液冷技术的应用。此外,随着服务器功耗的增加,单个机柜的功耗至少在10千瓦以上,高功率机柜需求的激增也倾向于液冷解决方案。此外,运营商在采购中明显倾向于液冷解决方案,50%以上的新项目计划采用液冷技术,体现了国内液冷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特别是高功率机柜的需求更为迫切,因为与海外相比,国内的需求甚至更大。运营商发布的白皮书建议,新项目中有10%的试点液冷技术,而最近的数据显示,明年可能有50%以上的项目使用液冷技术。从这个角度来看,液冷技术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和增长率都非常快。

液冷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2022年,国内总数据中心机架数量约为670万,总功率约为1675万千瓦。根据第三方数据,全球约有30%的机柜超过10千瓦。如果中国的比例相同,这意味着我们有大约50万个高功率机柜。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到2025年,每年新增的机柜数量将达到75万台,从运营商发布的液冷方案白皮书来看,高功率机柜的渗透率可能达到50%,即每年新增约38万台10千瓦以上的机柜。从价格上看,每3000瓦的浸没式液冷价值约为1.2万元,年新增市场规模约为450亿元。同时,芯片级液冷解决方案更便宜。总的来说,从运营商和核心技术的角度来看,都表明液冷市场将有良好的增长。

如何明确界定服务器与液冷之间的责任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市场份额较高的是冷板技术,基本占液冷的60%到70%。冷板技术是这样的,它的末端需要直接在CPU或GPU服务器内部,通过中空铝合金板或铜板和CPU、连接GPU。铜板上有一根管子,从服务器内部拉出来,然后连接到换热器板上。去离子水,即纯水,在这个板上流动。然后连接到一套系统,如水泵节能塔,因此该系统与CPU紧密相连。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果其他制造商想要进入这一领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明确责任。一旦出现问题,谁来承担责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其他制造商就不敢进入。

在投资方面,我们对行业内的几家玩家持乐观态度,尤其是与英伟达等行业密切合作的科技公司。这些合作有助于促进液冷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增长,为投资者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目标。

虽然大多数计算能力提供商的基本技术仍然依赖于NVIDIA,但H20的优势在于其合规性和较低的迁移成本。然而,中国自主研发人工智能芯片的趋势是一个长期的方向,这带来了两者之间的选择。

NVIDIA推出H20芯片的主要目的是稳定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只要产品的规格略高于国内芯片,理论上应该能够满足需求,但芯片是否有市场需求仍需要市场验证。

同时,华为等中国主要人工智能企业将继续开发通用人工智能芯片,为当地企业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除了开发人工智能芯片外,这些公司还致力于在中国建立国内人工智能服务器生态系统。

光通信也继续保持高繁荣。除下游应用侧外,还可以看到明显加速。2月,下游海外巨头和海外光通信制造商相继进入财务报告期,包括国内领先的光通信制造商,也发布了业绩快报或业绩预测。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在第四季度对相关制造商的业绩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下游海外巨头在24年的CAPEX展望和英伟达的业绩指导方面也超出了预期。

除需求量大之外,进入3月后光通信领域将迎来OFC展,同时建议继续关注硅光等新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硅光是利用现有CMOS技术,基于硅或硅基衬底材料开发和集成光器件的新一代技术。在硅基基础上,利用蚀刻工艺和外延生长等加工工艺制备调制器、接收器等关键设备,通过将相关光学设备和电子设备集成到独立的基础上,实现调制器、接收器和无源光学设备的高度集成。自2016年100g光模块领域大规模发货以来,硅光产业链不断成熟完善。未来,随着传输速度的不断提高,硅光的高集成度、低功耗、低成本优势将在人工智能的短距离传输应用场景中得到更明显的体现。我们认为800g和即将到来的1.6T时代硅光有很大的前景。

风险提示:计算能力集群建设低于预期,下游需求低于预期。

电子首席 方竞

在这次讨论中,我们关注了三个主要环节:

首先,海外市场对高效计算能力的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在光模块技术方面,已成为许多投资者熟悉和关注的焦点。功耗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型制造商致力于研究高效能源解决方案,如可控核聚变。在这一领域,硅光技术被视为核心技术,因为其降低功耗的潜力,预计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条线索涉及国内技术链的发展。国内计算能力制造商在人工智能计算能力领域的投资和成就已开始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随着国内技术链的不断成熟和扩展,苏州科达等优秀企业预计将出现,推动国内技术生态系统整体发展。

第三条线索是今年的爆炸性主题:液体冷却板。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关注的是卫星和科学仪器,而今年的焦点已经转向了液体冷却技术,具有广阔的未来前景。新技术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功耗增加的背景下。所有大型高效工厂都参与了不同程度的可控核聚变研究。在此过程中,降低光模块功耗已成为核心任务,硅光技术具有良好的前景。

最后,在降低功耗和支持新能源利用方面,建议我们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选择民生证券

相关阅读
  • 光刻机赢得新的催化剂,小作文满天飞

    光刻机赢得新的催化剂,小作文满天飞

    光刻机赢得了新的催化剂,小作文满天飞。半导体产业链的核心是光刻机。近日,华为升腾920芯片已与中芯国际完成5nm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外国媒体也传播了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的光刻机生产能力可能在2025年实施。因此,光刻机板...

    2024-03-01 09:48:43
  • 未来中线科技潜力机遇的一些方向,算是福利吧,希望你不要嫌弃!

    未来中线科技潜力机遇的一些方向,算是福利吧,希望你不要嫌弃!

    一波上涨,尤其是被定位为诱多、逼空等的上涨之后,往往资金很难有一个顺当的转折点,这个时候发散型很容易出来。 发散是密集的短期上下,评论往往伴随着“脸”的声音,事实上,散户投资者经常把自己带进沟里,因为指责别人等于...

    2024-03-03 15:50:40
  • 2023年全年扭亏为盈,现金储备增至1036

    2023年全年扭亏为盈,现金储备增至1036

    2月26日,理想汽车公布了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显示,第四季度收入417.3亿元,超过市场预期398亿元,去年同期收入176.5亿元,同比增长136.4%;Q4净利润达到57.5亿元,同比增长2068.2%,环比增长104.5%。2023年全年...

    2024-02-28 09:47:07
  • 紫光网络设备产品连续14年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

    紫光网络设备产品连续14年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

    人工智能的热度还在继续。驱动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端,国外先有大模型Sora、Gemini Pro、LLAMA相继发布,随后英伟达的表现远远超出预期,说明AI应用加速着陆。从科大讯飞、昆仑万维等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公司,到海光...

    2024-02-29 09:40:19
  • 英伟达顶级赛事GTC 2024年即将到来

    英伟达顶级赛事GTC 2024年即将到来

    英伟达顶级赛事GTC,备受关注 2024年即将到来。据多家媒体报道,英伟达预计将在本次会议上推出Blackwell架构B100 GPU。台湾媒体最新报道指出,与目前的H系列相比,B100系列产品的整体效率有了很大提高。B100除了大大提高了HB...

    2024-02-29 15:48:11

本文计算机首席吕伟:许多人工智能服务器制造商的业绩超出预期由壹米财经整理发布,欢迎转载收藏,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壹米财经】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